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艺陇原  >  文艺评论

打造甘肃人的新年俗

 2021/02/22/ 09:2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于 涛

打造甘肃人的新年俗

“新甘肃网络春晚”主会场和通渭分会场

  于 涛

  2021年2月11日(农历除夕)上午10时,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指导,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甘肃新媒体集团承办的“中国银行2021新甘肃网络春晚”(以下简称“新甘肃网络春晚”)如约而至,6个小时、近百个节目、全网观看人次数达到1500万……亮眼的数据显现了“新甘肃网络春晚”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自2019年起,短短三年,这个由甘肃新媒体打造的网络春晚已经乘着信息技术革命性的飞跃和社会生活、娱乐方式的深刻变革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和力度“冲”进千家万户。

  “春晚”这样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文艺样式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不仅没有消歇,反而成为约定俗成的“年俗”,并且随着它不断出现新的定语,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元。可以说,“春晚”因为有着以人口为基数的庞大观赏群体和多年不间断形成的惯性观赏需求,只要有优质、独特的内容就无需担心它的收视率(播放量)。“新甘肃网络春晚”1500万观看人次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而能洞察到这一点并在以领先创新之姿大胆实践,可以说是甘肃新媒体人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在媒体融合已成为媒介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理念指导下,一次积极主动又大获全胜的出击,这是新媒体勇于突破舒适圈拓展疆域的胜利,也是观众可以从更多渠道获取到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未来趋势。

  如前所述,一台“春晚”成功与否的决定要素在内容,而内容又是一个包括了目标、定位、形态、阵容等因素在内的复合性概念,对每一个因素都有所考量并找出最佳的配置方案才能成就一台成功的、受欢迎的“春晚”,“新甘肃网络春晚”做到了这一点。

  受众目标清晰

  一台晚会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观众,这是在策划之初就需要确定的。为生活在陇原大地上的人和生活在外地的甘肃人呈现一台有乡风乡情的文化餐点是“新甘肃网络春晚”的第一任务。因此这台晚会一是要反映“今日之甘肃”,二是要呈现“百姓之生活”,节目的最高追求不是“高大上”“精品化”,而是“接地气”“亲和力”,“新甘肃网络春晚”无疑是清醒又准确地捕捉到了自己的目标受众。

  晚会定位明确

  “新甘肃网络春晚”牢牢抓住了“新甘肃”这个核心词组,明确了晚会要展现的是新时代中的甘肃人、甘肃事、甘肃的精神和面貌,由此决定了晚会聚焦本土、聚焦当下、聚焦人民生活。在节目的选择和编排上,注重时代性、人民性、地域性,既有表现脱贫攻坚、抗击新冠疫情等重大主题的节目,又有讲述家长里短、凡人善举等普通生活的节目,还有展现各地风土民俗、历史人文的节目。这些节目生动、鲜活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是“此时此地”的记录。

  演出形态丰富

  晚会的表演形态极为丰富,歌曲、器乐、舞蹈、戏曲、各地民间曲艺、情景剧、朗诵、杂技等样式精彩纷呈。与前两届相比,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晚会中出现了多个戏剧作品的片段,如秦腔《锁麟囊》《村上春秋》《杨椒山》、儿童剧《大豆谣》、音乐剧《花儿与少年》等。特别是《村上春秋》《杨椒山》《大豆谣》三部作品都是原创新剧目,出现在“新甘肃网络春晚”中,一方面向全省观众展示了我省戏剧创作的最新成果,使晚会的整体品质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演出单位积极报送最新作品在这个平台上亮相也表明了“新甘肃网络春晚”的影响力、传播力不断扩大。

  演员阵容强大

  2021年“新甘肃网络春晚”的节目中,来自专业文艺院团的节目占到一半以上,多个省直文艺院团积极参与,光是参演的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就有马少敏、苏凤丽、袁丫丫等数位,其他各市(州)、县(区)、高校、行业、企业报送的作品质量也非常高,演员基本都是专业或准专业水平。

  正是因为做到了立足甘肃、扎根本土、提升质量、服务大众,仅用两年时间,“新甘肃网络春晚”的观看人数就提升了一倍,实现了巨大飞跃。当然,作为文艺视频节目制作传播的新军,“新甘肃网络春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新甘肃网络春晚”一定能够越办越好,成为全省人民的新春期待,成为甘肃人的新年俗。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