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艺陇原  >  文艺快讯

甘肃省博物馆全力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

 2022/05/12/ 14:4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施秀萍 通讯员 班睿

扮靓“甘肃客厅” 擦亮“文化窗口”

——甘肃省博物馆全力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铜提梁卣。

东罗马银盘。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通讯员 班睿

  展览强馆、社教兴馆、科研立馆、项目稳馆、文创活馆……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甘肃省博物馆紧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目标,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发展,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新路。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在藏品征集管理、文物科技保护、打造精品展览、研发文创产品、优化青少年教育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甘肃客厅” “文化窗口”。

  省博物馆现藏珍贵历史文物、古生物化石、自然标本8.6万余件(套),基本形成品类齐全、精品荟萃、独具特色的文物收藏体系。

  “馆藏文物是发展文博事业的根基。”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告诉记者,为进一步丰富馆藏,近年来,省博物馆不断加大社会流散文物征集工作力度,根据馆藏特色,重点征集了一大批反映东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文物,部分重点文物还填补了省博物馆的收藏空白。

  “家底”殷实,保护好是首要任务。

  “我们始终把文物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贾建威说,近年来,省博物馆不断增强文物科技保护水平,改善藏品保管环境,始终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通过研发新技术、引进新设备等途径,使馆藏文物得到最优的保护和科学的修复。

  同时,还成立了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工作站)、金属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工作站),以及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甘肃省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等研究机构,使文物保护平台优势更加凸显。

  从历史深处走来,满载着文化记忆的万千文物,只有融入现代社会,融入当下生活,才能在历史与时代的互动中获得重生。

  “保护是前提,使其发挥广泛、独特作用才是目的。”贾建威说,省博物馆在千方百计保护好“家底”的同时,想方设法让文物“活”起来、“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让馆藏文物走出“深闺”,走进人民生活,走向广阔天地。

  省博物馆充分发挥省级大馆的龙头优势,牵头成立了“甘肃博物馆联盟”,闯出各级博物馆上下联动、整合资源,形成了联合举办展览巡展的新模式。

  策划了一批原创展览,打造了“让文物活起来”“国宝省亲”“人与自然”等系列展览品牌,深受观众好评。近5年,省博物馆平均每年推出原创展览7个,引进展览10个,参与展览近20个。

  同时,还组织“甘肃丝绸之路文明”数字展,远赴俄罗斯、埃及、尼日利亚、蒙古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展出,有效提升了甘肃文物和丝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此外,面对当前文化产业蒸蒸日上、青年群体文创消费需求持续上涨的新形势,省博物馆加大对文创产品的研发力度,设计推出了“太初有光”“蓝莲”“神马来了”“红色甘肃”“文物食品”等系列文化创意产品300余款,深受公众喜爱,并屡次斩获文创奖项。

大堡子山出土的金饰片。

甘肃省博物馆展览大楼。

  为了助力乡村振兴,依托“文创食品”系列,结合对口帮扶点文县土特产开发出新的系列产品,促进帮扶点产业兴旺。

  策划制作的“文物表情包”全网阅读量突破1亿人次,成为现象级文化类融媒体产品。

  先后与中国邮政甘肃分公司合作打造“驿邮极光”主题邮局、与肯德基公司合作打造西北地区首家“丝路如意”博物馆主题餐厅,通过“博物馆+商业”的模式,有效拓宽了博物馆的外延,使博物馆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省博物馆认真履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先后打造了“少儿书画大赛”“百名儿童探索中华文明”等品牌少儿活动项目以及“丝路学史大课堂”“金城尕娃梦想季”等特色研学旅游项目,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

  此外,还不断深化“馆校共建”合作机制,在12所合作学校定期开展精品课程进校园活动,并在2所学校开设了“文博班”,将博物馆优质资源有效融入青少年日常教学体系,使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深入开展博物馆“四进”活动,开展流动展览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等活动,成功将博物馆文化送到基层,进一步提升了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普及化水平。

  今后,省博物馆将继续紧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建设目标,以实施展厅两翼扩建项目为抓手,实现从藏品保护到陈列展览等各项工作的全面提升,使甘肃省博物馆成为我省的一张金色文化名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