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艺陇原  >  文艺评论

电视剧《风起陇西》——甘肃“文化IP”的挖掘与转化

 2022/05/18/ 12:0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李宸江

  日前热播的历史谍战剧《风起陇西》引发观众热议,“陇西”这个地名随之成为大众“知识考古”的对象。随着讨论日益深入,陇西属地甘肃,凭借其璀璨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雄奇百变的地貌特征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文化富矿

  甘肃,自古就是一座拥有深邃时空与宏大场域的文化富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拥有8000年的书写时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甘肃是世界四大文明交流互鉴的地理坐标;作为多民族融合聚居区,甘肃又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内核。从古至今,以甘肃人文历史、自然风光为创作对象的作品层出不穷。大漠孤烟中,保家卫国的英勇;长河落日下,孤寂惆怅的乡愁;古道驼铃里,喧闹吵嚷的繁华;城市高楼间,川流不息的生机;广袤大地上,坚韧辛勤的劳作……文人墨客们用饱含情感的文字与真实生动的影像描摹出这里的瑰丽与神奇。

  以热播剧《风起陇西》故事发生地陇西郡为例。两千多年前,秦昭王在此设郡,因其地处陇山以西,故称“陇西郡”,又因古人以西为右,亦称“陇右”。英国学者迈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地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物桩,拴住的是这个地区的人和时间连续体之间共有的经历。” 陇右地区地处三大高原接合处,自然条件独具禀赋。从历史各时期发展看,无论是政区划分、民族分布、人口构成,还是经济形态、民风民俗,均有联系和相似之处,因此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人文地域单元。这里文化昌盛、豪杰辈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国从此崛起,被载入史册的名人轶事不胜枚举。这片承载着历史风云的土地,这些拥有智慧与毅力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是后人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

  深度挖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所谓“文化IP”,是一种以“文”承载用户情感意义并接受市场检验的符号、形象、元素、故事和载体。甘肃作为拥有广阔历史天空、深厚文化禀赋的地域,正逐渐成为中国“文化IP”的重要输出地。

  “三国”是中国历史文化中长盛不衰的大IP,在甘肃境内陇西郡上演的三国历史故事就不断被后人演义、加工。传统文学领域,作家弋舟2012年出版的《甘肃历史系列小说·三国卷:春秋误》以现代笔法,深入到马超、姜维两位蜀汉名将的精神世界,重塑了两位千古英雄。网络文学领域,“三国”为历史军事小说贡献了故事原型。从穿越到重生,从真实人物事件到虚构人物,网络作家不只描写冷兵器时代战争的精彩与残酷,也将尚武与忠义的精神信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影视领域,“三国IP”遍地开花。时下热播的《风起陇西》改编自作家马伯庸的早期同名小说,讲述了蜀汉与曹魏在陇西郡展开的一场生死角逐。该剧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情节丝丝入扣,悬念迭生。它以大历史为背景,以虚构的小人物命运为主线,将普通人的生活实感与英雄的家国大义相联系,人物塑造有风骨、有血肉。马伯庸喜欢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灵感,他通过对三国故事的想象与扩张,使作品具有了不同以往的魅力与价值。

  传承转化

  当下大量“文化IP”通过新形式,融入新元素,与新语境擦出新火花,使它们在新时代得以重生,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甘肃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转化方面作出了具有示范效应的积极尝试。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以甘肃不同区域历史文化、自然风貌为依托,集中优势,多元并举,促使不同区域的“文化IP”得以充分释放。《风起陇西》所蕴含的“陇右文化”精神就是始祖文明经过长期发展演变的精神结晶。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远古时期,始祖文明在陇西地域内生根发芽,这里的人民凭借智慧与意志创造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奇迹。陇右人尚武且多出良将,据班固《汉书·赵充国传》所载,仅秦汉时期这里就诞生了十余位名将;陇右人勤劳朴实,在唐朝文学作品中多有映射;陇右经济繁盛,《资治通鉴》中就有“天下富庶者无出陇右”之美誉。正是这些独树一帜的文化地理特征,使得诸葛亮北伐“舍近求远”,六出祁山誓要拿下“陇右”。《风起陇西》以一种“文化考古”的姿态,一方面还原历史现场,一方面将“陇右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代新语境相合,融入悬疑、反恐等现代元素,为观众搭建了一座连接历史与今天的桥梁。

  将历史变为国潮,从《风起陇西》热播不难发现“文化IP”强大的现实影响力。甘肃文化资源富集,“文化IP”数不胜数。丝绸之路构建了宏大、多变的叙事空间;敦煌莫高窟提供了文明互鉴的艺术佐证与想象;河西走廊上的每一座城市都是文明交融共生的美好见证;源远流长的黄河水诉说着文明滋养的浩浩汤汤;大地湾、马家窑彰显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道家文化为中国文学打开幻想之门;民族文化在传承发展中熠熠生辉……这些“文化IP”不仅为甘肃文化强省建设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作者系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