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艺陇原  >  文艺评论

【甘版图书】高标逸韵送香来

 2022/06/09/ 12:0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付兴奎

【甘版图书】

高标逸韵送香来

  付兴奎

  《刘志仁与新秧歌》是一部立足陇东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庆阳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的纪实性历史文化人物传记。作者通过众多与刘志仁生平和艺术经历相关史料的挖掘和整理,采用纪实文学的手法详细记录了刘志仁改造旧社火、发展新秧歌的革命文艺实践,再现了新秧歌运动时期如火如荼、无比壮观的文化景象,充分肯定了陇东新秧歌对陕甘宁边区革命文艺的卓越贡献。

  一是生动再现了革命年代真实生动的历史。刘志仁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积极投身革命,识大体,明事理,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秘密救治红军伤病员。他通过不断地探索,在秧歌艺术的创新上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在湘乐南仓,刘志仁不仅是社员们拥戴的村干部,也是生活中的主心骨,更是大家佩服和拥戴的“社火头”。

  祖父刘万铎和父亲刘逢杰,以及古典戏剧和前辈民间艺术家的艺术熏陶,是刘志仁艺术创作的源头,边区领导人对文艺工作和民间艺术家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妻子儿女的支持和村民们的拥戴,则是他在社火秧歌表演上敢于创新的原动力。老百姓对社火秧歌的期盼和需求,对旧社会的反抗和新生活的热爱,为他的秧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刘志仁创作的歌颂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的歌曲以及各类劳动歌、生活歌、情歌、各类小戏等,形象生动,深受群众喜爱,不仅超越了社火艺术本身,也超越了自己所处的地域和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刘志仁不仅是“新秧歌运动的旗帜”,而且也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实践者。

  二是对陇东民间歌舞的深度挖掘和发展传承。随着一些民间艺术家的纷纷离世,很多传统的艺术品目面临失传的境况。《刘志仁与新秧歌》通过对刘志仁、孙万福、黄润等人创作的紧扣生活、向上向善、生动活泼、主题深刻、风格多彩的秧歌曲目的介绍和整理,对表演、传唱、舞蹈、道具等艺术手法的挖掘和抢救,尤其是对《荷花舞》的产生、发展、衍变源流的追溯,较为完整地体现了民间社火秧歌的艺术价值。

  书中涉及的民间歌谣、民间小戏及传统社火词中的《骗银匠》《淘气玩花灯》《种麦子》《除草歌》等歌词,既体现了民间社火通俗明白、形象生动的艺术特点,也反映了边区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更是我们弥足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

  三是为文艺发展和创新提供参照。刘志仁和他的“南仓社火”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除了他对秧歌艺术的赤诚之外,更多的是体现了他对新生活的热爱,对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的拥护。这是深入人民群众,洞悉生活本质的回报,更是把握时代脉搏,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政策的结果。事实证明,文艺工作者只有坚守人民立场,用情用心讲好群众身边的故事,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才能传之久远。

  (《刘志仁与新秧歌》,高梅、王博艺、王立身著,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