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艺陇原  >  文艺评论

大国粮仓的追梦人

 2022/06/21/ 10:3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张陵

  作家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饭碗》以大历史观的眼光,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从吃不饱饭、能吃饱饭到吃得好饭的历史线索,重点讲述打造好中国人的饭碗、端好中国人饭碗的故事。由此,从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中,提炼出宏大深刻的思想主题。

  《中国饭碗》是陈启文继《共和国粮食报告》《袁隆平的世界》等作品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更是一部具有思想家品格的优秀之作。

  一

  党和国家永远把吃饭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任何时候都不会放松。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是针对“三农”问题而发的,说明“三农”的重中之重、粮食问题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艰苦奋斗,中国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不但成功地解决了十四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世界消除贫困、消除饥饿的反贫困事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进入新时代,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下,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连在一起。

  报告文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动展开描写,深入思考问题。作者驾轻就熟地把“中国饭碗”复杂而深刻的问题,集中在五个方面,由此凝聚和突出了思想主题。

  第一部分直面小岗村“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未进富裕门”的严峻现实。这个历史性地敲开中国农村改革之门的村子,靠着中国共产党多年“脱贫致富”的政策和脱贫攻坚的强力实施,靠着沈浩这样优秀共产党员的带领,才有机会和全国人民一道,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

  第二章是北大荒变为中国大粮仓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以后,十万解放军官兵组建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起为共和国提供粮食的艰巨任务。无数指战员在这片黑土地上,建造中华民族最大的粮仓,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时代英雄之歌。

  第三章“藏粮于技”则抓住了“中国饭碗”的根本,那就是饭碗端得牢,关键在种子;农业科技关键在育种。特别是主要粮食,如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的育种技术,必须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作家翔实地描写和评估了中国几代育种科学家的成果,指出了他们为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科学水平的进步提高,社会稳定、国家粮食安全所做的无可替代的贡献。

  第四章“藏粮于地”对中国主要粮食产区的耕地进行考察描述,讲述坚定地站在这片土地上的种粮人和种粮大户的故事,揭示了农民与土地的深刻关系,也揭示出“三农”问题的根本性矛盾所在。

  第五章“大国粮仓”突出了传统的“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思想向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升华。

  作品这几个部分相对独立又互为关系,形成严密的逻辑,形成关于“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整体而实在的思考,推动着作品主题向着时代精神的高地精进。

  二

  《中国饭碗》最为华彩的篇章,是写出了一大批农业科学家,塑造了他们的报告文学形象,突出了他们身上那种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英模的品质,写出他们作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良知,写出他们作为民族脊梁的悲壮与崇高。

  当年,王震将军带着十万官兵把北大荒改造成北大仓,他们的英雄业绩永远留在共和国创业史上,让每一代人都敬仰。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作品里顶天立地,是我们最需要感谢的民族大英雄。他全身心地投入水稻育种事业,靠着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培育高产稳产的杂交水稻品种,养活了无数的中国人,为端牢中国的饭碗做出了伟大贡献。

  在小麦育种方面,李振声是具有划时代贡献的开拓者,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而刘秉华埋头在中国小麦主产区中原地区,选育出矮败小麦,创立了“矮败小麦创制与高效育种体系”,被誉为“小麦育种的革命”,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黄淮麦区的育种专家茹振钢,培育出命名为“百农矮抗58”的高产多抗小麦品种,被业界称为“我国近三十年来最具突破性的小麦品种”。

  玉米育种方面,新一代最具传奇性的育种专家要数李登海,他是个真正的农民,以超强的耐力和韧性,在十二分之一的成功率中成为幸运者——选育出第一个突破我国玉米纪录的杂交品种“掖单2号”。

  大豆强国的追梦人孙寰的事迹非常感人,他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身振兴中国大豆的梦想,于1993年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OA和同型保持系OB,为大豆杂交种优势利用打开了突破口。而他的另一个世界第一则是63岁时拿到的。这一年,他培育出“杂交豆1号”比常规品种增产二成以上,是中国和世界第一个可供商业化生产应用的大豆杂交品种。

  另一个把自己青春年华埋在大豆田里的追梦人叫李艳华。这位20世纪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在东北黑土地上的农业生态实验站不计个人得失工作了十三年,终于培育出第一个大豆品种“东生1号”,受到豆农的欢迎。她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金豆娘娘”。实际上,她常年在豆地里搞科研,风吹日晒,穿戴也不讲究,外国专家来向她取经,就是找不到她,只看见一个在大豆地里埋头工作的农家妇女。也许,这才是她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本色和与众不同的风采。李艳华这个人物写得特别感人。

  三

  读《中国饭碗》,会注意到作品的几个特别之处,一是深沉的忧患意识。作品把“中国饭碗”放到世界政治格局大调整大变化的背景下去考察,发现要端牢“中国饭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控制世界粮食生产和经营的四大粮食财团,一直对“中国饭碗”虎视眈眈,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坚决化解粮食安全的风险,保证粮食安全,保证中国饭碗里端的是中国人的饭。这方面,作品站得高,看得深,想得远。二是思想家的品质。作家从中国人的“吃饭”入手,深入思考“中国饭碗”问题,找到了“饭碗”与“民生”的关系,建立了完整的“中国饭碗”的思想逻辑,并形成独有的“饭碗”文化。三是作品思想内涵中的“民生”之魂,推动中国报告文学的思想进步。新时代中国报告文学承担着文学反映现实的主力军作用,特别需要创新与突破,而走向“民生”就是创新突破的方向。《中国饭碗》就是这个方向的代表性作品。

  (《中国饭碗》,陈启文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