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艺陇原  >  文艺评论

甘版图书 | 黄土地:延伸的写作空间

 2022/06/24/ 10:5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西北的黄土地,是他创作灵感的“根据地”;故乡的泥土,是滋养他诗歌的沃野;爱和故乡是他的创作母题;诗歌的救赎和治愈是他永恒的追求。牛庆国以故乡为圆心,在西部的黄土地上反复画圆,引起越来越多的读者关注。近年来,他的诗歌整体面貌观照时代背景、结合现实语境,逐步实现了由“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的转变,以凸显诗歌与现实、个体经验与时代经验辩证关系的精品力作,彰显出独特的诗歌美学。

  《持灯者》是诗人牛庆国全新面貌的诗歌选集,收录了他近年来创作的200余首诗作,分为“细数落叶”“秋天的铁锈”“时光的碎片”“持灯者”“祖河传”等七辑。通过阅读他的诗歌可以发现,诗人写作视域里的文化空间不断觉醒,不管是描写西北的自然地理景观,还是书写风土人情的人文景观,诗人对西北这片土地或悲伤,或惊喜,或热爱的无尽情感,都在他的诗句中走向辽阔和深邃,进而获得新的生命。

  第七辑“祖河传”书写故乡祖厉河的文化景观和文化记忆。祖厉河分祖河和厉河,在会宁东边发源的叫祖河,在南边发源的叫厉河,两河在会宁县城汇合,方称祖厉河,向北注入黄河。祖厉河位于诗人的家乡,它作为诗人诗歌的精神“发源地”,是诗人“私人领域”表达中众多的意象之一,承载着诗歌文化基因的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诗人“私人领域”的窥探。我认为,这种“私人领域”是对西北普通乡村地理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有益叙事,这种叙事让我们对西北土地上的人、事、物产生无尽的同情和理解,也让无数映照着西北乡村真实风貌的“杏儿岔”,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有了自己的姓名。

  第四辑“草知道自己是草”则着眼更广阔的“公共领域”中的西北地理景观和文化景观。敦煌、祁连、北石窟寺、河西走廊、大地湾等甘肃特色文化景观被诗人一一书写,底蕴深厚的文化景观本身独具魅力和神秘色彩,经过诗人的创作,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系在诗句中悄然建立。

  在创作风格方面,诗人继续沿用其擅长的重细节描写的叙事方式,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和蕴含哲理的想象,将故乡的亲人和土地、历史和现实、奋斗和梦想变得清晰和真实。该书也有对新的创作方法的尝试,即书写更广阔的创作题材。诗人吴思敬在“新时代诗歌十年:进步与空间”座谈会上指出:“在新时代,诗人对自我角色有更加精准的定位。‘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不只是技术问题、方法问题,更是涉及诗人应该如何把握世界和对自我的深层问题。”诗人从书写自己生长的“杏儿岔”到家乡的“祖厉河”,再到书写甘肃地理景观和文化景观,诗歌的书写空间逐渐由“私人空间”延伸到“公共空间”,诗人生命体验的外延在扩展,对艺术的探索在加深,同时也让自己的心灵向更广大的读者敞开,使诗歌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饱含对民族、时代、历史的呈现与思考。

  牛庆国试图建构其语言与现实新的、更为紧密的关系,他选择那些平静的、温和的、朴素的,但带着体温和心跳的词,那些善良的、有教养的、带着泥土气息和人间烟火的词,使其语言从自足的世界向真实的世界投射。这印证了诗人一贯秉持的观点:“诗歌首先是为自己的,其次才是为他人的,然后才可能是为人类的。”第一辑《想念阳光》篇目中,诗人这样写道,“不能像一个农民 从田里回来/给她带一朵野花 或者一把蔬菜”,他用质朴、伤感的文字表达着对病中亲人的疼爱与愧疚,文尾以“我对她说 所有人的阳光/都在路上”作结,温暖积极,给予人力量和希望。

  在诗歌精神力量的感召下,牛庆国对诗歌的作用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自人类有文明史以来,诗歌一直充当着人和人之间媒介的作用,是团结广大人群感情的手段,用以增强和提高人们的感情生活,所以他思考最多的是当下诗歌的意义。“我感觉诗歌还有这样两种作用。第一个作用,优秀的诗歌是一剂中药,可以通过调理人的气血,慢慢发挥作用,达到固本去邪、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达到镇静安神的作用。第二个作用,优秀的诗歌是一盏灯,当然不一定是灯塔的灯,不一定指引方向,但一定是一盏油灯,照亮亲情,温暖人心。”牛庆国以诗歌治愈心理,指导人生的方向,他在诗歌中自觉建立起自己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不拔高、不矮视,以平视的叙事视角写着人民的故事。

  扎根人民,在生活中寻找源头活水。牛庆国用精彩的笔墨聚焦那些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不断用文学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滋养着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诗人林莽评价牛庆国的诗,“纯正、质朴、贴近生活。他掷地有声的作品不赶时髦,不追求所谓的主义和先锋,但他们体现了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本质和现代诗歌的优秀品质。”他自己也经常说,诗歌是活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所以他的创作无时不和人民有关,无时不与时代同频共振。为时代和人民放歌,牛庆国诗歌焕发出勃勃生机。

  (《持灯者》,牛庆国著,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