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艺陇原  >  文艺博览

活态传承 启智润心 融合发展——传承“非遗”,守护甘肃金昌文化根脉

 2022/11/25/ 11:41 来源:金昌市融媒体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记得住的乡愁”,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金昌地处河西走廊中段,这里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耕文化交相辉映,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凝结着历史与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金昌市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不断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实施非遗保护工程,加大非遗传播宣传力度,促进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全市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目前,金昌市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6项,其中永昌“卍”字灯俗入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永昌宝卷、永昌曲子、节子舞等12项入选省级代表性项目;金川剪纸、永昌花儿等49项被评定为市级代表性项目;正月十六游百病民俗、金川月饼等67项被评为县级代表性项目(金川区19项,永昌县48项)。推荐评定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8人、市级70人、县级63人。扶持建成市级民俗馆1个、乡镇级民俗馆5个、非遗传习所7个,年接待观众近8万人次。

  政府主导,凝聚非遗文化推动力

永昌县红山窑镇毛卜喇村“卍”字灯阵全景。

  今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昌县“卍”字灯在红山窑镇毛卜喇村的“卍”字灯城隆重启灯,这个神秘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级政府的保护下终于在全市人民面前得以展现。

  2020年,红山窑镇政府得到爱心企业支持的1100万元援建资金,“卍”字灯城主体工程当年在毛卜喇村开建。2021年,红山窑镇政府积极争取省文旅厅专项资金60万元、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专项资金30万元,完成毛卜喇“卍”字灯城灯杆、围挡等灯阵工程。

  像“卍”字灯俗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保护的背后,往往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买天海正在表演皮影戏。

  近五年来,金昌市先后争取中央、省级专项保护资金213万元,对永昌曲子、永昌皮影、金川织褐子等8个重点非遗项目实施抢救性记录和系统性保护工程。落实传承人补助经费发放制度,按时完成国家、省级传承人考核,建立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经费补助和高龄传承人补助制度,全市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同时,金昌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制度,成立市级非遗名录评审委员会,为非遗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政策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硬件设施保障,金昌市进一步完善永昌县文化馆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完成市文化馆非遗展厅改造项目,完成金川区非遗展示陈列馆布展工程,现已实现了市、县、区非遗保护有场所、展示有精品、参观零门槛的目标。

  保护先行,夯实非遗文化生命力

  非遗文化,只有保护好,才能传承好、利用好。

传承人杜春立现场剪刻作品。

  金昌市启动实施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调查记录工程,通过多方考证、实地调研,对宝卷、皮影、木偶、刻字等代表性传承项目和传承人发展现状及传承情况进行记录,共拍摄非遗调查纪录片5部,录入永昌宝卷33本、永昌曲子80多首,使代表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信息“存得下、查得到、看得见、展得出”。同时,运用录像、文字记录及场景复原等方式,配合省上完成永昌“卍”字灯俗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被文旅部评定为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优秀等级。

  为全面做好非遗普查“摸清家底”,金昌市把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作为核心和牵引,以线索挖掘整理、抢救记录濒危项目、人才研培为重点,不断提升传承能力。按照“全面普查、广泛采集、确立重点、建档立卡、分类制作、图文并茂”要求,共收集16个类别的线索700余条,登记传统生产工具等实物1000余件,理清了金昌非遗家底。采取“公布一批、贮备一批、发现一批”的方式对非遗项目类别、实践方式、传承脉络等进行调查,建立了全市非遗数据档案库。

永昌木偶戏表演现场。

  为提升保护工作质效,金昌市将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体系有机结合,积极举办非遗保护传承培训班,先后组织手工制毯、金川刻字、永昌皮影等6名传承人赴省内外高校参加培训。并开展常态化开展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传艺带徒活动,邀请金川织褐子、金川刻字、永昌手工地毯等传承人为徒弟及爱好者传授技艺,传承人理论水平和传承技艺不断提高。

  在整理研究加工方面,金昌市整理永昌宝卷、永昌地毯、永昌“卍”字灯俗等项目资料,制作完成项目专题片10多部。组织传承人编写《永昌手工地毯制作技艺教材》,编辑出版《金昌民俗》《金昌小戏》《永昌民间故事》等书籍。还制作发放了《甘肃金昌民间俗曲》《永昌曲子》《永昌小戏》等10万余张光盘,为科学认识非遗项目内涵,创新思路夯实了基础。

  活态传承,激发非遗文化吸引力

  2020年以来,面对严峻的疫情挑战,全市非遗传承人发挥所长,自觉履行使命和担当,创造出剪纸、曲艺、面塑等形式的100余件非遗艺术作品,其中传承人陈永清、白莉莉、张玉桂、陈梅等人创作的《万众同心战疫情》《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等系列作品在凤凰网、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等媒体、网站刊发或转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传递了精神力量。

  这是金昌市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彰显出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迸发出源源不断的能量,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近年来,“学党史 颂党恩 跟党走——非遗展示展演”“讲好非遗故事 传承非遗文化”“非遗过大年——视频直播家乡年”“群星闪耀贺新春——非遗项目展演”等各种线上活动在金昌悄然走红,这正是金昌市塑造非遗惠民文化品牌的显著成效。

“四月八”民俗文化节小戏小曲展演。

  金昌市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有机结合,利用传统节日,广泛开展全市社火秧歌调演、小戏小曲展演、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作品展等展示展演活动,成功举办让群众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感受家的味道、年的味道。县、区充分挖掘非遗资源,举办“四月八民俗节”“正月十六游百病”“云庄寺朝山节”等特色活动,让城乡群众尽享民俗风味“文化大餐”。

2017年,观众在敦煌参观全省“丝路记忆”非遗展金昌展馆。

  非遗文化不仅让本地市民享受到了饕餮盛宴,也走出去成为金昌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一张名片。金昌市连续5年组织20多个非遗项目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主会场活动,在“丝路记忆·西北五省区非遗展演活动”中,实物展示永昌“卍”字灯模型、永昌木偶、永昌皮影、金川面塑等非遗产品。金昌大剧院演艺公司依托省级非遗项目“节子舞”,编排舞蹈“节舞声声”,参加2022年张掖主会场“如意甘肃 多彩非遗”节目展演,受到广泛好评。

  启智润心 展示非遗文化传播力

  今年秋季,为了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节子舞的魅力,增进对本地传统文化的了解,永昌县第四幼儿园将节子舞融入到幼儿课程体系中,在小朋友心里播下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种子,增进了孩子们对这一古老民间舞蹈的了解程度。

  和永昌县第四幼儿园一样,金昌市将非遗内容纳入青少年教学体系,编入学校校本课程。永昌县文化馆编著出版“漫话永昌”上下册,在永昌县域内各学校推广使用,图文并茂地展示金昌传统文化,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非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深入普及、文化育人的非遗教育新格局。

 永昌县文化馆开展送非遗进校园活动

  同时,金昌市每年组织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近30场,采取演出与知识讲座相结合方式,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戏曲艺术。每年以“多彩非遗 美好生活”为主题组织金川刻字、永昌剪纸、永昌木偶等项目传承人进校园开展活动10余场,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兴趣,让更多孩子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市三中的“一坊四室”也成为非遗进校园的一大亮点。学校设有传统艺术展厅1个,剪纸、泥塑、面塑、手绘培训教室4间,并邀请张玉桂、陈梅等市级非遗传承人担任客座教师,每周三、六为学生现场授课,普及非遗知识,拓展了非遗传承渠道,扩大了覆盖面。

永昌县职业中学学生练习节子舞。

  同时,为加强节子舞保护传承工作,金昌市启动非遗研习计划,将永昌职中设立为非遗传承基地,开设节子舞课程,常年组织传承人开展教学活动,并成立30多人的青少年节子舞表演队,参与各种节庆活动,成为市内各类重大节庆活动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融合发展 释放非遗文化新潜力

  近年来,永昌地毯、金川刻字、剪纸、刺绣、制陶等一批非遗产品在市场上不断走俏,已初步走上了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依托省级非遗项目金川刻字成立的云步菁华产业园,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吸纳业余劳动力,被评为“省级非遗工坊”。这只是金昌市在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发适销对路、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中的“冰山一角”。

  金昌市深入挖掘以羊肉垫卷子非遗项目为代表的金昌传统美食,开发建设了一大批以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为内核的旅游综合服务项目。现如今,金川区羊肉美食文化街、永昌钟楼小吃城、万祥美食城等地已经成为了金昌人“打卡”必去的场所。

  为推广羊肉垫卷子、甜丸子、卜喇子等本地特色小吃,金昌市组织评选42家特色餐饮名店、10家乡村旅游餐饮示范点和50多个特色美食菜品,逐渐形成金昌特色美食系列产品。同时举办“四月八”美食节、“吃头节”等旅游美食文化节等活动,“吃在金昌”已成为旅游品牌,来金游客在金昌美食中流连忘返。

  在永昌县新城子镇,非遗资源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张“王牌”,新城子镇将永昌节子舞、永昌宝卷非遗项目融入花田小镇,在旅游旺季进行展演,极大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

  永昌县焦家庄镇将骊靬文化和民俗展示集于一处,成为旅游线路新节点。朱王堡镇将木偶传习所建在民办养老院,让老年人就近便利享受传统文化服务,助推农村养老事业实现新发展。流泉村利用废弃校舍,发动群众捐献非遗实物,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变废为宝,成为乡村旅游新去处……

  金昌市坚持把建设美丽乡村和非遗保护传承融合起来,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让“非遗+”正在成为促进文旅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金昌市紧紧围绕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强非遗宣传普及三大方面,重点做好非遗法律法规宣传贯彻、非遗调查记录体系建立、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完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宣传传播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工作,让非遗代表性名录更加优化,省级以上重点项目保护水平更加提升,代表性传承人梯次更加合理,宣传普及方式更加多样,服务当代、造福人民作用更加突出。(记者常建哲 通讯员赵文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