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艺陇原  >  文艺评论

【文海观潮】阿信诗歌的生态美学内蕴

 2022/12/02/ 11:15 来源:甘肃日报

  任智峰

  阿信以甘南草地、青藏高原为背景,融入了对人、事、物的观察和体悟,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以甘南自然风物为写作对象,诗歌中多次出现“草地”“羊群”“大雁”“高山”等意象,他的诗歌蕴含着生态美学创作理念。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考察阿信的诗歌创作,是解读其诗歌内涵的密钥。

  甘南是孕育诗歌的地方。一方面,甘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赋予了诗人创作的灵感;另一方面,阿信以自己的诗歌创作为地理空间赋形,从诗意和文化的维度拓宽了地理位置的审美空间。甘南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的过渡地带,这里山峰险峻、湖泊清澈、草地广袤。阿信生活的合作市处在广袤的甘南草原腹地。他曾不止一次地谈及甘南对他的影响,这里的风土人情成为他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的资源。

  阿信的诗歌有对巨大的、能激发审美主体崇高感的事物进行的描写,比如“在那空阔之处:/大地依旧粗糙,太阳笼罩而无形//在那空洞之处:/我的影子落下,而青稞还没有长出。”(《青稞地》)这首诗里的“大地”“太阳”等意象宏阔,给人一种震慑和雄伟之感。但是更多时候,阿信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向内转的抒情姿态。他能在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意,以一种虚静的审美心理细细品味自然的物性之美和灵性之美。阿信诗歌的题目里出现“雪”这一意象的诗就有十几首,比如《雪》《雪中的湖》《一座高原在下雪》《兰州黄河边听雪》等。面对万籁俱寂的雪夜,诗人静静地坐着,“现在只有雪粒划破空气的声音。/现在一个人面对黑夜和内心。”(《雪夜独步》)诗人进入“虚静”和“忘我”的心境,面对时空,他悟出了甘南这片草地的脾性:安静、包容以及敬畏。阿信认为,在甘南,有着“存在于万事万物之间的一种微妙关系,是人与万物之间的一种尺度,也是‘词’与‘物’之间的一种深邃的、无穷无尽的吸引、召唤、探寻和抵达的关系”。诗人所要做的就是从自己的语库里调动那些未经修饰、有原始之美的词语,为甘南这片土地在诗歌的意义上“命名”。

  阿信的诗歌创作几乎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风格,他自始至终都不断构建和扩大自己的“草地诗学版图”。阿信得以构建“草地诗学”的创作风格,一方面来自甘南对他的塑造和影响,另一方面,也有阿信对生态独到的见识和理解。阿信认为,“人在自然中,才是自然的”。这是诗人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学最朴实的诠释。阿信一直秉持着“诗即生活”的创作观念,诗来自生活,或者说诗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诗人来说,诗是自然而为之的事物,不是强求可以得来的,这种率性而为、顺其自然的创作心态正是生态美学的志趣所在。阿信的“草地诗学”是其诗歌生态美学内蕴的践行。诗人对山坡上一只羊的注视,“那仍在吃草的一只,就显得/异常孤独”(《山坡上》),对一只南飞大雁的担忧,“南迁途中,必经秋草枯黄的草原。/长距离飞翔之后,需要一片破败苇丛,或夜间/尚遗余温的沙滩……”(《鸿雁》)诗人不是简单移植自然物象于诗歌之中,而是对它们抱有巨大的同情、隐忍和怜悯。

  阿信循着西部新诗的道路开始自己的诗歌创作,早期受到昌耀等老一辈诗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很多评论者指出阿信诗歌中的“安静”特质,这正是其诗歌的与众不同的面貌。他诗歌中沉潜着一种不易发觉的细腻、隐忍和慈悲的心理。他的诗是克制的,他把内心的情感郁积到一定浓度后舒缓出来。阿信诗歌中的“安静”正是通过其“虚静”的内心境界获得的。阿信曾把自己的诗歌比作在甘南草原深处遇到的一株不知名的植物,他说,“它长在世间又仿佛距尘世遥远,就那样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确,阿信的诗歌创作正如那株植物一样,独自顽强向着阳光生长,却同样默默无闻。阿信的诗歌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理念,持之以恒地打造属于这片土地的“草地诗学”。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