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艺陇原  >  文艺快讯

灵台老教师王中堂的“根雕”人生

 2022/12/05/ 11:48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柳迪 曹红远
让根雕走进课堂——王中堂正在向学生授课.jpg

王中堂正在向学生们讲述根雕艺术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柳迪 曹红远 摄影报道

  一块废弃的树疙瘩经过他的雕琢竟变成精美的艺术品,一截枯根在他的手中竟能化腐朽为神奇。他就是现年66的灵台县退休老教师王中堂,40多年潜心研究根雕艺术,手握刻刀演绎精彩人生。

王中堂和他的根雕艺术作品.jpg

王中堂和他的根雕艺术作品。

  王中堂,生于1956年,中学高级教师,如今已经退休,其作品《苏武牧羊》《依闾盼归》《巨龙腾飞》先后多次参加在北京、兰州、福州等地举办的根雕作品展,以《发掘校本教材、弘扬根雕文化》为题的校本教材开发课题研究2010年被甘肃省教育厅审定为省级新课改项目校本教材。让根雕走进课堂,累计参与听课学生达万人之多,有一大批学生跟随其学习根雕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王中堂的根雕艺术作品.jpg

王中堂的根雕艺术作品。

  王中堂痴情于根雕艺术已经有四十多载,他1974年开始根雕创作,在工作的三十多年里,他制作的根雕作品,令人们惊讶、称奇,这些作品给人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感官上的愉悦,还有心灵的触动和理性的思索。每逢工作之余或空闲的时间,他最大的乐趣就是访农户,钻山沟,走走停停,在他的眼里,农家的柴火也成了宝贝,山上的枯树根也有了灵气。淘回来合适的树根后,王中堂就日夜盯着树根,他要花上好几天的时间琢磨把树根刻成什么造型最合适,他认为很多树根形象,但是还不够美,需要进一步的加工,但也要顺应它本身的生长气势,尽量进行最小的改动,有时甚至不做改动。在根艺制作过程中,有些树根被王中堂得到后,常常数年没有动刀,根雕是讲求灵感和机缘的,机缘没到,这棵树根便没有到动刀的时候,而只要灵感来了,王中堂便会忘记所有的事情,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

王中堂正在创作.jpg

王中堂正在创作根雕作品。

  根雕的制作流程及其复杂,大致有:原料处理,雕刻,打磨,配装,上蜡等步骤。原料处理主要是阴干,去皮,清腐,同时,创作者也在心中进行着初步的定型设计,小刀刮下的每一块树皮,所露出来的木杆,都会引发制作者的无限遐想,而这种细节设计贯穿着根雕制作的整个过程。雕刻分为粗雕,细雕和精雕。一件传世的根雕艺术品,不仅外形要自然得体,从作品中透露出的更是艺术家倾注的情感和心血,王中堂经过数十年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研究,每件作品都经过精心揣摩,构思,作品力求混凝于自然,古朴不失天然。在王中堂看来,根雕创作就是对这些天然材质形态上的提炼和发挥,每件作品绝不雷同,这也是根艺创作的魅力所在。

王中堂的根雕艺术作品展厅.jpg

王中堂的根雕艺术作品展厅。

  如今,退休在家的王中堂除了和老伴含饴弄孙之外,根雕创作已然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我已经与根雕产生了不能分割的情感,这是一种需要用心去感受的艺术美感。”王中堂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