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艺陇原  >  文艺评论

用成语讲述黄河文化故事

 2023/03/22/ 10:4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施秀萍

用成语讲述黄河文化故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用成语讲述黄河边的动人故事,用故事演绎成语里的生活智慧。3月18日、19日下午,省话剧院原创儿童剧《黄河边的故事》在兰州人民剧院成功上演,该剧别出心裁,以《塞翁失马》《朝三暮四》《百川归海》三个成语故事为主线,以儿童视角、舞台语言,妙趣横生地讲述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童”味十足地诠释常见成语里的生活智慧。该剧特邀导演、话剧“金狮奖”获得者杨成说:“这是一部献给孩子们的故乡诗画。”

  “成语典故”,好看易会

  成语故事《塞翁失马》出自西汉刘安等的《淮南子·人间训》。儿童剧《黄河边的故事》的讲述则灵动有趣,使其出处、典故及寓意跃然而出——

  边塞一老翁家门上贴着神奇的门神年画,拥有魔力的福气娃与倒霉蛋一出来就分别预示着好事或者坏事的发生。有一天,塞翁丢失了一匹马,在倒霉蛋的影响下,塞翁因丢了马责怪儿子,两人吵得不可开交;不乐意的福气娃“闪”出门来,走失的马儿不仅回来,还带来一群好马,塞翁父子和好如初。结果,父子又被桀骜不驯的野马踢伤,却因此逃过了抓壮丁的“一劫”……塞翁失马引起的一系列戏剧性反转与变化,让观众形象地理解、体会到“福祸相依”“遇事乐观”的生活智慧以及矛盾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深刻道理。

  “这个字啊,读‘jū’,古代指猴子。”舞台上,演员手持一张字卡“狙”,开始了现场教学,“养猴子的爷爷就叫狙爷。”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带领观众踏上驼铃悠扬的丝绸古道,去看爱猴如痴的狙爷和他心爱的三只小猴子前往骆驼城卖艺的故事,笑点不断。

  《百川归海》则讲述了大禹治水过程中,让肆虐猖狂的黄龙和洮龙从争夺地盘大战到言归于好,最后“携手”双双汇入黄河的故事,荡气回肠。

  “好看,好记,还好学,很容易理解。”无论大朋友还是小观众,对这部剧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黄河故事”,生动有趣

  边塞大地、丝绸之路、黄河母亲……儿童剧《黄河边的故事》以旅人讲述的形式,串联起三个成语,不仅将话剧艺术、成语故事、人文典故和生活智慧充分糅合起来,还融入丝路集市、羊皮筏子、胡旋舞、骆驼城等陇原元素和非遗文化;同时,从舞台美术到灯光、服装、道具、特效、化妆,观众视野所及,“黄河味道”十足,“陇原印记”凸显。

  “选择旅人这一极具代表性的角色进行回忆式讲述,是中国人尤其是黄河边的人始终走在人生路上的一个映射。”该剧编剧邓华解释道。

  此外,原创音乐贯穿全剧,特别是在甘肃及西北地域特有的“花儿”基础上融入现代流行元素,与流淌的河水、和煦的微风、回荡的驼铃等音效,营造出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现场”,“西北元素”浓郁,“丝路韵味”流淌。

  青年作曲家金帆告诉记者,该剧既充分体现“黄河边”这一特点,又立足陇原大地,将位于“丝绸之路”的甘肃独特的文化底蕴呈现出来。

  “孩子们,你们说,他们家的马跑了是好事还是坏事?”“获得了野马群,可把腿给弄瘸了,孩子们,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救这个小女孩吗?”……舞台上,演员们投入角色,演得惟妙惟肖;舞台下,孩子们看得当真,用稚嫩的声音齐齐回答“坏事!”“愿意!”,时而为“塞翁”着急,为“失马”回家欢呼;时而为“朝三暮四”的小猴子唉声叹气,为“狙爷”担心;时而憋足劲吹起气球,“化身”舞台上的“羊皮筏子”……

  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剧《黄河边的故事》创新采用全新“互动”模式,让现场观众深度“融”入,与剧中故事情节一起经历跌宕起伏,与剧中人物命运共同品尝酸甜苦辣,话剧艺术的魅力与黄河文化的多彩,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

  “我们相信,儿童话剧是讲述黄河故事、中国故事的好方法。”省话剧院院长张沛告诉记者,计划创排“双语版”儿童剧《黄河边的故事》,将其打造成中外文化交流的优秀载体,推动陇原文化更好走出甘肃、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