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红 国家一级美术师,甘肃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陆都春秋文化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先后创作设计了奥运盛鼎、华夏文明宝鼎、华夏文明在甘肃大型青铜浮雕等精美作品。
他不是雕塑家,但由他设计创作的浮雕、铜雕作品却享誉省内外,有的永久烙印在城市的人文景点,有的则“安居”在国家相关博物馆中,静静的享受着人们满怀诚意的探索、欣赏的目光,他就是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孙红。
“实际上,每一次的创作过程映射出的,都是设计师当时的归属感以及其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孙红讲话的语气舒缓但坚定,这让人能轻松感受到他源自心底的文化自信:“艺术应该是贴近生活,为人们所感受的,真正能让百姓受惠于此的。而且,真正的艺术创作一定要经得起时代的考验,要有时代特色,这样才能真正在传承和创新中实现成长和蜕变。”
“我们的工艺美术作品很难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传承、创新方面依旧有很大的限制,这是一个核心问题。”他认为:“文化一定要有时代感,人们常说的古为今用是要体现在艺术家、设计家的传承、创新中。比如评选为甘肃工艺美术大师,这只是一个起点,实际上对我们今后的创作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实际上,孙红的所言早已用自己的行动进行了实践。就在2020年9月26日上午,随着兰山公园三台阁修缮工程正式竣工,设置在三台阁北侧的“华夏文明在甘肃”青铜浮雕也掀开其神秘面纱。
“兰山三台阁始建于明代,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意义和保护价值,是广大兰州市民心中的珍贵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孙红告诉记者:“将‘华夏文明在甘肃’青铜浮雕设置在此,就是希望兰州市民及外地游客在登兰山、观金城美景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华夏文明在甘肃的深厚文化和悠久历史。同时,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此举也是希望能进一步提升兰山大景区建设的文化底蕴,更好地推进文化与旅游发展。”
“我们的观念和思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有的头衔都是虚的,一位艺术家的价值最终还是要落在自己的作品上。”孙红由衷地说:“特别是面对眼花缭乱的工艺美术市场,不少艺术家都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原有的初心也被利益所蒙蔽,将传承之路越走越窄,更失去了创新的能力。所以说,也只有整体观念和思想的提高,才能让甘肃工艺美术事业发展迈入一个全新的台阶。”
孙红曾经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身上至今能看到军人的严谨认真和真诚勤奋。多年来,他更是凭借着自己的爱国情怀,用一件件精美作品在工艺美术设计行业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受到了中国奥委会、首都规划委、北京工美集团等单位的青睐,更赢得了广大兰州市民的喜爱。
2008年,中国人终于圆了百年奥运梦,北京沸腾了,全中国沸腾了,世界华人沸腾了。这一年,远在西北兰州的孙红也圆了他的十年大梦。
时间回到2007年10月13日,代表着2600万陇原儿女对北京奥运会的企盼和祝贺、代表着陇原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奥运盛鼎”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隆重亮相,走进了奥运会、走进了北京、走进了全国和世界人民的心中,也载入了中国人心中的奥运发展史。
而当人们为这尊三足双耳、总重量达5.6吨的圆形青铜鼎的浑厚凝重、雄伟壮观惊叹不已时,它的设计者孙红,此时已是泪流满面、感慨万端。
我国著名青铜器专家谭德睿先生曾评价说:“这个鼎的创意独特,标新立异,图案、造型、纹饰等都把传承华夏文明、展示现代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了,鼎的造型取天圆地方,象征性强,寓意深刻,符合人文奥运的理念,是一件百年奥运的礼器,也是一件盛世之年的盛器。”
回想起这一刻,孙红至今激动不已:“北京举办奥运会的理念之一就是‘人文奥运’,还有什么比‘鼎’更能体现中华文化呢?‘鼎’,作为中国最古老、最神圣、最尊贵的文化符号,把它作为礼物奉献给梦想了百年、期盼了百年的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举措。”
实际上,为了这一刻,孙红已经怀揣了十年的奥运之梦,他等待了十年,也准备了十年。
2021年11月28日,奥运藏品全球征集活动在北京奥运博物馆启动。启动仪式上,孙红向北京奥运博物馆捐赠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青铜礼器雕塑作品《冬奥之尊》。这也是继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之后,孙红第三次捐赠奥运主题雕塑作品。
对此,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评价说,奥运盛鼎和冬奥之尊,既显示出中国设计师卓越的才华,又表达了中国人民深厚的奥运情怀。两件作品同时展出,是一种超越性的聚会,如星光闪耀,跨时空见证了北京成为双奥之城的辉煌。
“我是甘肃工艺美术界的一员,我设计的作品能为甘肃争光是荣幸与骄傲,也是我的心愿和责任。”交谈最后,孙红感慨地告诉记者:“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而我愿意用有限的生命只做好眼前的事,莫贪太多,一件足以。”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