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艺陇原  >  文艺名家

唱好戏也是为人民服务 ——访梅花奖获得者袁丫丫

 2022/09/30/ 09:59 来源:兰州日报

 

《断桥》演出剧照

  袁丫丫 秦腔旦角。现为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院长、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中国秦腔四小名旦、甘肃省领军人才、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陕甘两省西秦腔研究会副会长、天水市戏剧家协会主席。

  “百姓的喜爱是戏曲传承最肥沃的土壤。”这句话是我省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秦腔表演艺术家袁丫丫的肺腑之言。多年来,她更是用汗水和心血在戏剧表演舞台上不断地实践着这份心愿。

  袁丫丫说:“多年来,我克服重重困难,把高质量、正能量的秦腔剧目带到百姓身边,百姓则用最热情、最质朴的情感回馈我,这是我艺术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秦腔植根乡土,群众基础深厚。它源自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唱腔充分吸收关中方言特色,艺术风格豪迈、粗犷、刚健。

  “7岁时,因为热爱,我向父母提出学戏的愿望,9岁那年我便如愿进入了戏校,成了学校里年纪最小的学生。”在回忆中,袁丫丫重温了自己的艺术人生:“在我的从艺生涯中,许多前辈艺术家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唱好戏也是为人民服务。’随着演出经历的丰富,我更是对这句话的体会越来越深。”

  她感慨地说:“在多年基层演出过程中,我发现《铡美案》《五典坡》《窦娥冤》等经典剧目大家耳熟能详,无论老人还是中年人都能随口唱上几句,一些年轻人在长辈影响下,耳濡目染也学会了一些。秦腔唱出了一方水土的民俗风情和百姓的精气神,历经数百年发展依然充满生机。”

  戏曲艺术民间走,送戏送到大门口。

  多年来,袁丫丫始终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自觉担当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守正创新、立足岗位、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她把为人民演好戏、唱好戏作为自己的精神信念,自觉担负起了对民族文化、对社会道德正面传播的责任。

  “在广袤的西北地区,基层院团在演出时常常要与严寒作斗争。”袁丫丫一边回忆一边说:“有一次送戏进乡村,大雪纷飞,冰冻三尺,土台子后面的山头白雪皑皑,我们不得不围在火炉旁化妆。旦角、生角的服装尤其单薄,如果里面穿很多衣服,就不能展现服饰和身段之美,剧目的艺术性也就打了折扣,所以大家都毫不犹豫地换上了单薄的演出服。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深知,再冷都要坚持,再冷都要斗志昂扬,因为每一场演出都承载着观众的期待。”

  那个晚上,观众们顶着大雪,在露天观看了三个多小时的演出。演出结束后,他们又到后台与演员合影,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就这样,在多年来的演出里,无论是灿烂绚丽的舞台,还是艰苦简朴的农村地头,无论袁丫丫走到了哪里,都会留下她满腔真情的优美唱腔,还有她无私奉献的艺术修养。

  “走近百姓,能促进戏曲艺术创新内容形式,唱出时代内涵。”她说:“秦腔艺术要创新,最直接、最鲜活的素材就是新时代真实生动的故事。”

  2020年,袁丫丫主演的脱贫攻坚主题秦腔剧目《村上春秋》成功首演,该剧讲述了主人公万芬芳到牛嘴梁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帮助农民建设扶贫产业基地的故事。

  “这部作品情节上都是‘小事’,但正是荒地整治、暴雨中抢救养殖场等一个个身边的故事,展现出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面貌和奋斗精神。”直到如今,说起这部作品袁丫丫依旧激动不已。

  “秦腔艺术要紧随时代步伐,才能永葆生机活力。”她说:“近年来,我们西秦腔研究院创排了多部剧目,有展现乡村生活和爱情故事的秦腔现代戏《山里红》,有情节跌宕、场面宏大的秦腔历史戏《大秦文公》,还有以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第44窟为原型、赞颂善良品质的《麦积圣歌》。这些剧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蕴含着时代气息,也在巡演过程中根据观众反馈不断地修改完善。”

  2021年,袁丫丫参加了中国文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短暂的参会过程却为她留下了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让她深受鼓舞。

  袁丫丫激动地说:“会议精神清晰表达了党和国家对文艺创作的期望,指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尤其提到了要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艺术要坚持服务人民,这都为我的艺术道路指明了方向。”

  “地方戏曲的发展,就是地方文化自信的体现。”她说:“秦腔艺术近年来获得了蓬勃发展,而我在各个方面也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我将继续苦心钻研,勤加练习,不断加深对角色的理解与塑造,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表演,尽可能去完善自己的演艺道路。”

  “我会继续弘扬优良传统,扎根火热生活,一辈子为百姓唱好戏。”袁丫丫由衷地表示:“接下来,我将紧跟时代,紧跟党的政策,倾心创作、倾心记录,扎根大西北,回应时代召唤,用一部部精品力作去唱响新时代的华章。此外,我还要到更多地方巡演,力求用自己对秦腔的热爱和坚守,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秦腔、喜爱秦腔。”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图由省文联提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