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陇南宕昌大山深处的竹院乡,几百年来一直流传延续着一种古老的木雕技艺——旋活。旋活主要用原始的家传旋活车子制作,无现代仪器测量,全靠技艺师傅的眼光和感觉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2011年11月,宕昌旋活被列入陇南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宕昌竹院乡,总有一缕缕木质香萦绕于访客的鼻尖。
旋活技艺传承人的作坊里,一面靠墙的架子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精美木质工艺品——花瓶、笔筒、木碗、茶台、台灯……
细细观察,它们有个共同点,都是一种轴对称的样式。
人称“旋活车子”的简易车床上,传承人正低着头,用刻刀在高速旋转的木坯上专注雕琢着,伴随着其精准的动作,一蓬蓬的木卷花旋即绽开跌落……
刀一削一雕一磨之间,一件既好看又有实用性的“旋活”作品——蒜窝子便露出真颜。
这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操作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旋活”,也称“旋木”“木旋”,因制品必须随着旋轴一起旋转而得名。在地处大山腹地的宕昌竹院乡,能欣赏到这门盛行于明清的古老木工技艺,与它的地理环境大有关系。
竹院乡地处岷山山系与西秦岭延伸部分交错地带。这里气候温暖,森林密布,自古以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瓷器及其他生活日用物品往往难以买到,于是,心灵手巧的当地人就想到用身边最常见的木材,自己制作日常生活用品,这便是宕昌旋活产生的重要渊源之一。
木工界,一直有这样的说法:“砍的没有旋的圆”“手巧不如家什妙”,言外之意也很明确,就是无论怎么刀砍、推刨刮也没旋的圆滑匀称;多巧的手艺没有合适的工具也不行。
木匠活中有许多的活儿需做成圆形,可这些圆形无论是砍、刮、刨、磨都难达到理想的要求。如弹棉花用的弓槌,纺车上的锭子轱辘,锤布用的棒槌,刀、铲、锥的木把,普通面案的擀面杖,打点心用的走锤,算盘珠,喇叭杆儿,家具腿,玩具,陀螺等,这些活只有旋活才能做好。
只需将一根原木的两端固定在旋床上,随着原木的旋转,根据不同的刀法雕刻出不同的样式及卷花,能做出什么样的东西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技巧和想象力。
具体到旋活所要制作的器皿,所选择的木材材质也有所不同,有软有硬。如刀勺木把儿多用柳木;弓槌、算盘珠、喇叭杆儿需用硬且细腻的木材,多用楮榆、杜木、铁梨、紫檀等。在竹院乡,旋活最常用的原材料是椴木、楸木、核桃木等等。
简单来说,木工可以分为木结构建筑的大木作、木结构装修的小木作、家具与木制品的细木作以及雕刻。
旋活既然是细木作,自然更贴近生活,易被人们接纳并喜爱。
宕昌旋活的工具主要有旋床、铲刀、挖刀、尖刀等。
旋床是脚踏式的,旋床的下方装有两块蹬板,蹬板上连着转动的皮带轮,皮带轮带着转轴转动,木头就卡在转轴上。人坐在机床的木板上,双腿有节奏的上下交替踩动两块踏杆,从而牵动踏杆上的皮带,带动转轴转动,从而产生动力。
在竹院乡,旋活有“高旋”和“低旋”的说法:高旋属以腿部的力量为旋机动力,低旋则是以手部的力量为动力。
旋活对用材要求比较严格,材料质地越硬越能把活做细。旋活还有自己独特的抛光技艺——对于制品,不用砂纸,而是用木屑裹住毛坯,然后踩动飞轮进行打磨,这种打磨法打出来的旋件自然古朴,光滑细腻,十分耐看。
一件好的旋活制品造型往往重形不重色,重自然美不重人工雕饰,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浓郁乡土文化气息,与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感。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