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艺陇原  >  文艺博览

【网络中国节·春节】非遗中的陇原年味

 2021/02/18/ 08:3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冰迪

  临夏 喜闻乐见“财宝神”

  “财宝神”是产生并流传于河州地区汉族群众中的说唱艺术,曲调高亢激越、幽雅含蓄、感染力极强,唱词内容也极其广泛和丰富,有歌颂历代民族英雄的、也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人类生产实践经验等,又有传播社会新闻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当地群众用“财宝神”这种喜闻乐见的歌唱形式,表达内心的喜悦与期盼,以及对幸福生活的颂扬与憧憬。2017年入选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在正规场合唱“财宝神”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事前必须以请柬相邀,得到对方应允并约定时日。届时,请方必以香烛虔诚相迎,谓之接财宝神,被邀方谓之送财宝神。送财宝神的一方,四人反穿皮袄,手擎鸡毛掸子,并配有鼓、钹等乐器。接财宝神的一方衣冠整洁,神情严肃,手秉点燃的香烛,至村口迎候。待送财宝神一行人到达,迎接者便齐鸣鞭炮,焚化黄表。出入门时亦有尽扫病痛灾难之类的唱段,使得宾主皆大欢喜。

  近年来,“财宝神”已成为了临夏州永靖秧歌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期间,永靖县农村兴玩秧歌送太平。“财宝神”在前面唱,秧歌队在后面表演跟进。除此,村与村之间,为联络感情,常互请互送。彼此之间一些不和睦的事情,通过相互迎送的方式,互致问候,歉疚唱和,矛盾随之消除。这种演唱活动一般从正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

  “财宝神”不仅出现在社火中,还出现在婚礼、祝寿、乔迁、亲朋好友聚会等喜庆活动上。“财宝神”主要表达“各家门上送财宝,各庄村里贺太平”这一主题,所以讲究唱喜不唱忧,唱好不唱坏,唱胜不唱败,忌讳不吉利的语言和不雅观的动作。民间有“财宝神没有本,三五年唱不完”之说。既有较固定的曲目,也有即兴编词演唱的。

  酒泉 欢乐喜庆“福禄车”

酒泉“福禄车”演出现场

  “福禄车”又叫“老社火”“秧歌子”,是流行在酒泉民间的一种较为古老而传统的社火舞蹈哑剧,也是春节期间酒泉人民非常喜爱的主要社火形式和重要的娱乐节目之一。2008年入选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福禄车”由二男二女表演,即媒婆、姑娘、男子、车夫四个角色。四个角色中,媒婆极丑,是传统社火中的丑角,是“福禄车”中的“女一号”,常由男子饰演。青年男子饰演第一次推车去媳妇娘家的女婿,农村青年的打扮,是“福禄车”中的“男一号”。短暂的故事在他们之间展开。年轻姑娘饰演新媳妇,表演中她撑着“福禄车”在行走,虽非主角,却是最负重最辛苦的人,车夫是配角。“福禄车”表演的角色个性鲜明,配合默契,动作夸张诙谐,以不同的舞姿或肢体语言将婚俗演绎得惟妙惟肖,也将各角色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福禄车”的表演内容主要突出原始婚俗,以说媒相亲、回娘家等过程场景为主线,具体故事是婚后三天新婚夫妇与媒婆三人一起回娘家的过程。表演时,以彩绸或花布做成基本道具“福禄车”,酷似花轿,两侧画有车轮,行走时媒婆用红绳子在前面拽着,由只露上半身的姑娘带着车行,两人的配合要十分协调,表演才能有车真的在走和真坐车的观赏效果。车速时缓时急,忽而向左,忽而右转,一阵儿平稳,一阵儿颠簸,仿佛路途多么遥远。年轻的丈夫显得快乐而用力。

  媒婆边“走”边舞,又是吮嘬她长长的烟杆,又是摇头晃脑暗自得意收了些许礼金,或者为说成了一段好姻缘而高兴,情不自禁地纳一会儿又大又厚的鞋底,其表演因丑到极致而有了审美的奇效。

  在一段上坡路中,大抵是媒婆嫌青年男子太慢,又仗着有恩于青年便指责了他。青年男子当着媳妇的面被别人指责,就有些不自在了,于是和媒婆争吵了几句,气不过,索性把车子撂下蹲一旁使性子赌气。眼看天色将晚,媒婆或许是想着她的礼品或一顿丰盛的晚饭吧,开始耐心地给青年男子做思想工作,时而和风细雨,时而连哄带骗,或疾言厉色,或眉开眼笑,或拳脚相加。这为他们的即兴表演留下了很多自由空间。演员的表演越大胆越发挥,就越能受到观众喜爱。最终,媒婆与青年握手言和。男青年愉快地推起车子,媒婆则拉起红绳子在前面用力地扯拽着,走上了高坡路。新媳妇也为此而感到高兴,“携带”车子以优美轻盈的舞蹈配合他们的表演,一路回她的娘家去了。

  “福禄车”的表演,主要依靠鼓点的各种变化来指挥。鼓点的快与慢、舒与缓、高亢与沉稳,掌握着故事情节的展开、矛盾、高潮、曲折和结局,同时还起到烘托现场气氛,激发演员表演情绪的重要作用。多种变化节奏的鼓点使“福禄车”这一富有浓厚民间趣味的社火舞蹈,始终萦绕着欢乐高亢的气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