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艺陇原  >  文艺博览

【网络中国节·春节】非遗中的陇原年味

 2021/02/18/ 08:3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冰迪

  舟曲 “东山转灯”闹元宵

舟曲 “东山转灯”演出现场

  久负盛名的“东山元宵转灯会(东山转灯)”流传于我省舟曲县东山乡一带,堪称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近日,“东山转灯”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元宵灯会是舟曲县东山乡群众最重大的节日。每逢灯会,东山乡家家户户早早就开始制作花灯。小伙子们各展才艺,精心制作独具匠心的灯架。大姑娘、小媳妇们穷尽妙思,剪纸、做花、绘画,将灯笼裱糊装扮得五彩缤纷。家中学识最高的人则在花灯上写诗题字,祝福来年万事如意,人寿年丰。

  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傍晚,各家成年男子带自家的花灯集合,灯会统一发放蜡烛,安排位置及任务。三声炮响,鼓乐齐鸣,灯队出发,灯会会长、副会长提大灯笼扛龙旗先行,依次称为头灯、二灯、三灯、四灯。为首几盏灯都是直径约两尺的“八卦灯”,上面写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祥祝语。

  二三十名青壮年敲锣打鼓吹唢呐舞铙钹紧随其后,身背“宫灯”“轿子灯”,灯上贴“三娘教子”“四郎探母”“王祥卧冰”“鹊桥相会”等民间故事的剪纸,写着诗词书法,画着花鸟鱼虫。灯的每个角都有精美的装饰,灯顶插五彩斑斓的绢花、纸花。随后紧跟各式各样的花灯,有莲花灯、孔雀灯、生肖灯、石榴灯、鱼灯、桶形灯、球形灯数十种,造型自由、装饰华丽,惟妙惟肖、精巧绝伦。孩子和来宾跟在后面看热闹。各村家家户户还在廊檐和大门上挂花灯,房院屋顶挂彩灯。

  每次转灯,每家派出年轻精干的男丁,带着花灯自始至终参与本村的灯会,数百个五颜六色的花灯沿着羊肠小道形成长龙阵,鼓乐而行。山路何止十八弯,沟沟坎坎紧相连;盏盏明灯照亮千里路,杆杆龙旗汇聚四方人。遇到危险路段,大家互扶相帮,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队形混乱,不让花灯熄灭。每个村转灯都有约定俗成的议程和路线。

  正月十四晚上各村灯队到邻近村转灯祈福,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到较远的友好村转灯联谊,正月十六晚上在本村游街串巷,并在场院表演。有的村甚至到山下的大川镇转灯,摸着山路往返50多里。

  所有转灯人必须步调一致、步长相等,每个人都要按前灯的步伐依次前行或转弯,不能出错。灯队跟着“头灯”不断变化队形,花灯如潮,斗转星移,瑰丽壮观,美轮美奂。约十分钟,所有转灯人依次完成踩字过程,继续前行,大家共同的足迹就神奇地在地上踩出一个大小400至1600平方米的大字,各村乡亲们白天都来品评。

  灯队到来时,接灯人燃放烟花爆竹,端着自家酿造的美酒请转灯人和来客品尝,宾主互致问候、互道祝福,相约聚会。有的村还“绕火把”接灯,与转灯人对答吉祥祝词。灯队在每个村都要做“香花”“拜四门”,小伙子们精神抖擞,各显身手,拿出看家本领敲铙、打鼓、吹唢呐、转花灯,现场气氛热烈,器乐震耳欲聋,令人震撼。“东山”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扮得漂漂亮亮,扶老携幼赏灯、品诗、看字画、听器乐。

  天水 妙趣横生黑社火

  黑社火,也叫秧歌、烟歌。源于古代对社神或方神的祭祀,在天水秦州传承千百年,早已成为当地民众根深蒂固的文化烙印。2017年入选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天水黑社火除了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和大型的庙会期间演出外,最主要是在每年的春节期间表演。演出时间一般从大年初三开始。黑社火不光在本村进行演出,还要到邻近的村子或镇子上,开展轮流性的巡回演出,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有的村子甚至还会延长到二月二前才结束。

  黑社火以串唱民间小曲为主,集跑花灯、对唱、打击乐(鼓、钹、锣等)、管弦乐(板胡、二胡、笛子等)、小丑、舞狮等技艺于一身,由一折折风格各异的独幕剧组成,因为大多是在晚上演出而得名黑社火。从表演的节目看,内容涉及非常广泛,有群众关注的、喜闻乐见的社会生活素材,上到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国家大事,下到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家居生活中的家长里短,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广泛地体现了农耕生活题材和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的内容。

  通常情况下,“跑花灯”为黑社火表演的第一个节目,对演员的水平要求很高,要现编现唱,灵活多变。“跑花灯”一般由打高伞者在前面引路,后面是着装打眼的“女身”和没有化妆的散唱“男身”,男女相隔,插队跟上。社火队里的“女身”,一般都是由青壮年男子妆扮的,一方面男子声音洪亮,唱出的小曲气氛浓厚,另一方面,社火演出有时候要走出几十里外,演出到很晚,女子一般不方便,所以大多由男子替了“女身”,但是后来,在部分村子的社火队里,又逐渐换回了“女身”。

  “跑花灯”的演员要听鼓声表演,一旦鼓声停止,唱的只有一男一女,其他的男女身照旧围圆了圈子扭着秧歌步,场子里“男身”独唱,“女身”围绕“男身”扭。

  其次是“舞狮”。“舞狮”是一个武场面。“训狮人”在场中耍武术,指挥场中的“狮子”滚绣球、含绣球,“训狮人”进退配合,以精湛的武术动作和“狮子”配合默契、舞姿狂野取悦于人。因为狮子代表着吉利,当地人认为被“狮子”从身上跨过,那是一件很吉利的事,这种“跨身”也叫“过官”。所以,在社火耍到最后,有一些大人牵着小孩过去让狮子“过官”,祈盼孩子来年无病无灾、百事如意。

  “舞狮”完了是各种小调(曲)对唱和小剧表演。在居民院子里唱就是祝福平安。这部分歌词大多依照居民家庭情况,坐落方位等现编现唱,无论声调、词义、音律都得与场景相应和,很考究领唱者的创新能力。黑社火的小剧表演有“踩仙鹤”“跑马”“跑驴”和“跑旱船”等,其中有“大头娃娃”插科打诨,使演出表现得丰富多彩且妙趣横生。

  作为收场的最后一场演出叫谢降,这期间,除了继续演出的节目外,还要按照传统的程序,整个演出队伍在敲锣打鼓的欢乐场景中,到每家每户院子里游乐清场,由舞狮的人头顶“狮子”,在人家院子和屋子里耍“狮子”,寓意着主人在新的一年里,事事平安,吉祥如意。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